2025年,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支出预计突破3370亿美元(约合2.4万亿人民币),而中国市场的“人工智能+”领域将贡献约5000亿元增量,成为全球AI战场的“主战场”。亚马逊豪掷1000亿美元扩建云与AI基础设施,腾讯的研发投入也逼近700亿元——这些数字背后,是企业对生成式AI的狂热押注。
图源备注:图片由AI生成,图片授权服务商Midjourney
生成式AI为什么这么火?
生成式AI正在从“锦上添花”变为“生存刚需”。从电网管理到客户服务,从广告投放到实验室安全,AI已渗透企业核心业务。例如,美国电力公司Dairyland Power用AI优化电网调度,效率提升30%;摩根大通则用AI处理合同审核,每年节省数万小时人力。
技术架构:云上“搭积木”,成本降一半
企业不再需要从零搭建AI系统,而是像“搭积木”一样调用云服务商的预训练模型。腾讯的“自研+开源”策略(如DeepSeek大模型)让训练成本降低40%,中小企业也能用上“超算级”工具。
业务流程:AI成“全能员工”,效率翻倍
组织变革:从“人治”到“AI治”
企业开始设立AI伦理委员会,制定数据使用规则;员工则需从“执行者”转型为“AI教练”,教机器理解业务逻辑。
尽管巨头们高歌猛进,但多数企业仍面临“三座大山”:
成本与效率的“甜蜜陷阱”
人才荒与伦理雷区
安全与信任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
轻装上阵,分阶段“智变”
借力打力,构建“AI朋友圈”
安全为盾,合规为矛
人才“双轨制”:内培+外引
2025年,生成式AI正在重塑企业技术战略,但多数企业仍处于“准备不足”与“逐步适应”阶段。头部企业凭借资本、技术和数据优势已占据先机,而中小企业需通过云服务、合作生态和轻量化部署策略追赶。未来,企业需在算力投资、人才储备、安全治理和场景落地之间取得平衡,才能在AI驱动的变革中保持竞争力。
数据来源:IDC、腾讯财报、DeepSeek技术白皮书、行业案例研究等。
本文被 生成式人工智能(AIGC)应用与资讯 专题收录